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和《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浙教高科〔2011〕153号)等文件精神,认真落实学校“十二五”规划以及校第二次党代会的部署,现就今后一段时期进一步深化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以下意见。
一、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构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体制机制
1.落实教学质量工作责任制度。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强化全面质量管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校长是学校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校领导班子成员根据工作分工及所分管的部门,研究落实支撑和服务本科教学的具体方案和措施;教学单位负责人为本单位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负责本单位教学改革和发展建设的整体工作,组织领导班子成员按照工作分工落实教学计划、教学运行、教学质量监控等重要环节的工作任务,健全本单位教学质量责任制度,教育引导教师敬业爱岗、静心教学、潜心育人;教师是课程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本课程的建设、教学改革及教书育人的工作质量。任课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推动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应强化有效教学,加强教学设计,增强教学互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各职能部门和教辅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是本部门教学质量相关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本部门承担的教学管理、服务、保障工作负责。
2.完善定期专题研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工作制度。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都要为人才培养服务。每年召开一次全校性的人才培养工作会议,深入研讨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推进全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基本建设;学校党委、行政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确定年度人才培养工作重点,研究解决人才培养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各教学单位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由全体教师、辅导员和教学秘书参加的人才培养工作会议,研究和部署本单位教学改革和学风建设工作;学校教务处和学工部每月组织召开一次联席工作例会,研究、部署和落实人才培养常规工作以及亟需解决的问题;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辅助部门每学期召开1-2次联席会议,协调解决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3.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和保障力度。逐年增加教学经费投入,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切实保障教育教学运行、改革、发展和建设的需求。增加对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图书资料等教学基本条件的经费投入,加大对教学改革所需经费的支持力度,保证教学研究、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和实习等经费的增长不低于学校事业性经费的增长,并逐步建立教学经费与学校事业经费同步增长的长效机制。落实教学经费管理责任制,完善教学经费专款专用制度,对教学单位教学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切实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和效益。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动态调整的原则,对重大教学改革措施,设立教学改革专项基金,以项目形式予以推进,确保取得实效。
4.完善学科建设反哺人才培养的机制。巩固教学中心地位,强化学科建设对专业建设的支撑与服务作用。学科实验室和校级以上学科平台在申报和建设过程中,必须体现为相关专业建设提供有效服务的内容,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等要面向学生开放,并将此作为重要考核依据之一。加大校内教学科研资源整合力度,加强教学硬件设施的统筹建设和资源共享。
5.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各教学单位要加强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各级教学基层组织建设。应逐步健全机构、明确职责、完善管理,坚持集体备课、评课,深化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要切实发挥各级教学基层组织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核心作用,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的育人团队
6.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营造全员育人的环境。加强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师德教育特别是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教育。健全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聘用和奖惩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把教书育人效果作为教师业绩考核的核心指标,激励教师教书育人、潜心治学、为人师表,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学校各部门要强化协调育人意识,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7.深化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以建设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抓手,完善教师教学发展机制,建立教师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体系,推进教师培训、教学研究、教学测评、教学咨询等工作的常态化和制度化,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和个性化专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8.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主动深入企事业部门,学习、实训、参与项目研究或科技服务等活动,增加实践经历,提升实践技能。促进教师产、学、研、教等各方面知识、能力、水平的整体提升。积极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事业单位或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科技创新人才以及各类社会精英,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丰富教师资源。鼓励教学单位积极聘请国内外高水平学者、企业专家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和开设讲座。
9.完善奖惩制度,建立教师退出机制。完善教学激励机制和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积极引导教师将主要精力投身于教学和人才培养。加大对教学工作的正向激励力度。每年对教学业绩考核优秀的教师,给予一定数量、不同层次的教学奖励;对教学创新和人才培养成效突出的团队也将给予奖励。对教学效果差,学生反映较大的教师,要根据学校有关规定暂停主讲教师资格,限期整改甚至退出教师岗位。
三、加强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
10.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树立以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个性发展为重点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改变单纯基于知识体系分解的线性化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理念,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角度明确培养目标,制定应用型创新人才基本要求,并科学选择知识体系,合理设置课程和教学环节,突出综合实践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
1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产业(行业)需求定专业、企业需求定课程”的思路,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主线,科学、有效地设置课程及实践环节。要将知识、能力、素质与使之得以实现的具体培养环节相对应,构建知识能力矩阵。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教学大纲的内在联系上,审视原有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重点解决好各课程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复问题,整体优化知识结构,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逐步实现从学科导向型向能力导向型课程体系转变。
12.分类推进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按照卓越人才培养要求,推进若干个与台州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关联的应用型专业对接“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鼓励各专业开门办学,以专业共建,或开设试点班的形式,与企业、部门、研究院(所)开展实质性合作。探索综合改革试点机制,鼓励各教学单位在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积极创新。
13.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基于学校发展规划,适当增设社会需求量大、具有较好学科建设基础的急需专业和新兴专业。对已有专业,逐步启动专业认证和专业评估试点工作。综合报考率、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学生满意率的多方因素,逐步建立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对于相关指标连续两年不理想的专业,采取缩减招生计划、隔年招生直至停招等手段进行合理调整。
14.大力推进面向一线教师的课程教学改革工作。面向一线教师,大力推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每年设立一批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项目,引导教师提升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公共基础课教学要扎实、有效,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和训练;学科基础课力求知识领域覆盖面宽,授课内容“精”和“实”;专业课要把握核心(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要适应社会需求,凝练特色,以有限的课程来覆盖日益拓展的知识面。大力推进考试考核方式改革,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考核。积极探索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多元化考核方式改革,逐步实现课程考核从单纯“知识掌握”考核,向“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转变,从注重“学习成绩”向注重“学习成效”转变,引导学生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四、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15.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要求,进一步完善以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核心,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专业实践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整合课内基础性实验,优化综合设计型实验,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引进新技术、新成果,积极开发开放创新型实验,不断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中的比重,扎实推进实践内容和实践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计划,建成一批基础好、稳定性强、满足学生能力培养需要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实践教学平台。鼓励各教学单位推行专业核心技能考核,建立实践教学督查和全程评价体系,确保实践教学达到应有效果。
16.拓展第二课堂,提升学生实践、创业和创新技能。支持教学单位结合专业特点建立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构建国家、省、校三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完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优化学科竞赛管理,加强竞赛团队的校内外交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受益面;鼓励学生自主申请课题,尽早参与科技实践活动,允许学生以各类科技作品替代毕业设计(论文)正文;强化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实施分类指导,提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增设创新创业学分,修订课外学分管理办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综合素质提升。
五、强化学习管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17.加强学生学习全过程管理。各教学单位以及学工等各有关部门要采取多种积极有效方式协同育人,切实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学习观教育和养成教育。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科学精神、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加强专业导论等课程建设,改革新生始业教育,强化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信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专门开设学习方法有关课程和专题讲座,加强学习咨询,强调有效学习,推动大学新生尽快转型适应大学学习生活。要切实加强课内外管理,强化教师主导作用,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教师必须严抓学生学习纪律,确保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要建立师生课后互动机制,完善作业布置和作业批改反馈制度。对于教学组织无序、教学秩序混乱、放任学生荒废学业和违反学习纪律等不负责行为,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甚至给予纪律处分。
18.严格考试及毕业管理。加强考核环节管理和考风建设,严格执行考试纪律,严肃查处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行为。严把考试质量关,教师要按照质量评分标准公正、客观地评定成绩,对于任课教师考前泄题、漏题、划重点、大幅缩减考试范围等不端行为,学校将视其不良影响程度,追究当事教师责任。修订学生学籍和毕业管理条例,进一步明确专业核心课程的相关要求。
19.健全学生帮扶机制。建立学生学业咨询服务中心,健全学生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服务。教学单位和学工部门要加强联动,共同搭建学生学习咨询、选课指导、学习交流、自助辅导等平台。建立学习困难学生动态管理档案,实行学业预警管理服务,建立家校联动机制,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及时向家长反馈,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选择若干专业,探索实施学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本科生学业导师实施办法。学校要努力创造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对潜心教书育人、积极指导学生提高学业水平表现突出的教师,在教师教学业绩考核、职称评审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六、构建全程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体系,形成保障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20.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逐步完善学生、同行、专家评价相结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学业绩考核制度,构建教师教学能力测评体系和教师退出机制,把教学质量、教学业绩、教学能力作为评价教师水平和素质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价教师专业技术资格和教师聘任专业技术职务、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21.健全各级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健全学校和二级教学单位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理顺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切实发挥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保障机构在日常教学、教学改革和建设中的指导、监督作用。改进教学检查和专项检查评估制度,加强多种形式的定期或不定期教学检查,开展对重要教学环节的专项评估和研讨,及时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各环节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确保基本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22.完善教育质量评估制度。成立教育质量评估中心,负责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学校教学工作自我评估、专业认证与评估、专项评估、教师教学工作综合评价等工作,指导和协调各教学单位的内部评估工作。完善二级教学单位教学工作评价办法,探索建立教学单位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逐步建立专业绩效评估机制,对各本科专业按建设水平、影响力、社会评价和学生评价等进行综合评估,对评估结果较差的专业实行黄牌警告、限期整改或停办,形成专业优化、调整和淘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