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更加科学完善的、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根据《台州学院关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台学院发﹝2014﹞35号),经研究,决定启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并提出如下指导性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按“整体设计、重点突破、试点先行、分步推进”的原则,稳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双师”队伍建设及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改革,以及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体系等重要环节的综合配套改革,有效提升专业培养人才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发展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引领带动其他专业的建设与改革。
二、改革目标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要以地方产业行业为依托,加强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发展能力为基础,推进校地互动,深化产学合作,加强工学结合,坚持合作教育,构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具体有:
1.专业建设“三对接”。专业设置与地方主导产业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产业需求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工作岗位能力要求对接。
2.产学研平台“有实效”。以地方产业、行业或产业集群为依托,加强政府、企业(行业)、学校三方联动,探索以“地方产业集群+试点专业+重点学科(特色学科、优势学科、优势特色学科)”的合作模式,组建产学研联合体,探索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长效体制机制。
3.人才培养“六融合”。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相融合,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相融合,教学内容与生产项目相融合,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实践环境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4.课程教学“接地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发展能力为核心,优化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注重技术应用,强化技术理论。以产学研联合体为依托,试行校企共同确定实践教学内容,共同制定考核标准,共同实施教学、管理、考核,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5.打造“双师”团队。创新管理体制与机制,以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双向兼职”、“双岗双责”等方式,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共赢点,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双师”教学团队。
6.学业评价“多元化”。实施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多元化考核方式改革,逐步实现课程考核从单纯“知识掌握”考核,向“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转变。
三、改革主要内容
1.深入调研,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深入调研行业或产业的人才需求,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和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科学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做到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产业需求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工作岗位要求对接。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主线,搭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平台,着重培养学生“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生产力和产品”的能力,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满意度。
2.优化组合,积极推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优化课程体系,拓展课程空间,重组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突出实践环节,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注重多元化培养;拓展课程空间,使课程从传统的课堂和实验教学延伸到生产和社会实践活动当中。通过真实的生产情景和实践模拟的方式,使学生亲身体验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要求和职业素养,增强对专业、行业、职业的认识和认同,真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按照“有用、可用、管用”要求,减少纯理论性课程,减少学术史类课程,增加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社会实践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增加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课程,重视实践教学的有效性,要应用、重创新,使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紧密对接。
3.转变观念,大力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基于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要求,切实转变观念,大力推进教学方式从理论主导型向能力主导型转变,从“为什么”到“怎么做”转变。积极推广问题主导型教学、体验-反思型教学、案例教学、专项技能训练等教学方式模式;改革实验教学的模式和手段,减少验证性实验,突出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创新性实验;改革传统的实习、实训方式,减少观摩式、浏览式、帮工式的实习实训,增加具有实际操作作用的顶岗实习实训,使学生在直接参与实际生产工作的过程中学习、成长;有计划地推进分层分类教学,大力推进小班化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建立科研和社会服务反哺教学的机制。
4.创新机制,构建校企合作育人新模式。根据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方向和需求,创新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构建有特色、有实效的校企合作育人新模式。以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为出发点,以新兴产业和地方主导产业为对象,以校企共建公共服务平台、共建职业能力培训平台、共建实践教学平台、共建应用型师资队伍等形式,与政府部门、企业、行业开展深度合作育人。通过技术咨询与推广、联合攻关、科技服务、员工职业培训等渠道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逐步形成资源共享、人才共有、过程共管的合作育人新模式。
5.打造“双师”、“双能”型的专业骨干教师队伍。以校企合作为主渠道,积极从企业行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聘用专业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构建灵活多样的弹性用人机制,努力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加强对现有在职教师的培养,通过顶岗工作、挂职锻炼等方式,尽可能安排专业教师到相关行业企业顶岗实践,引导教师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不断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群,逐步健全教学团队的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
6.开展协同创新,推进产学研协同的应用技术研究。围绕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根据人才、项目、基地、服务一体化原则,积极探索与企业、行业、区域协同创新模式,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人才培养、项目研发、基地建设和社会服务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新机制。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开展与行业、企业、协会及社会团体的横向联合与深度合作,建设技术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研究所和重点实验室等,强化技术集成与创新,提升科技服务地方的能力。
7.引入第三方评价,建立专业质量标准,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根据学科和行业发展要求,结合本专业特点,探索建立学校、教学单位、行业部门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制定专业质量标准,逐步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学业绩考核制度,适时引入第三方评价,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估机制。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形成有利于支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有利于教学团队静心教书、潜心育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办法。
四、组织安排
1.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采用学院申报、学校遴选、择优支持的办法实施。首批设立2-3个试点学院推进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学院的所有专业均按本指导意见精神推进改革。
2.试点项目应具有较为雄厚的师资力量、较为完备的教学条件,在同类专业领域具有明显特色和明显的优势。改革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方案科学可行,管理有保障,成效可测评,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有调动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的政策措施。
3.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实行校、院两级负责制。学校负责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宏观指导,并组织阶段性检查、结题验收和省级相关项目的遴选推荐工作;项目承担学院负责项目的方案制定和具体实施。
4.专业综合改革实行项目管理,试点学院行政负责人作为项目主持人,负责制定实施方案并组织具体落实。相关专业负责人作为项目的直接责任人,负责项目实施方案的责任落实、协调和组织管理,保证专业综合改革达到预期目标。
5.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年限一般为4年,实行年度汇报、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制度。中期检查、验收不合格者,责成项目组限期整改,延期建设,暂缓或停止下拨建设经费。
五、保障措施
1.加强对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领导。高度重视试点项目的推进和管理工作,学校每年召开专题研究试点推进工作;相关二级学院每学期要召开专题会议,分解改革工作任务,研究和探讨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将改革任务和要求落实到人,形成持续推进的工作机制。
2.设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项资金。学校基于各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建设方案、建设内容和预期成效,下拨试点项目专项经费。经费下拨实行动态管理制度,经费使用与管理办法按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3.调整师资队伍建设的方向与重心。试点学院要研究出台有利于教师参加校企深度合作的政策举措,着力培养应用型师资,不断提高“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比例,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服务地方能力。
4.完善改革试点项目考核与交流机制。学校建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评估考核制度,根据量化的考核指标来推进和指导试点工作。试点学院在年度教学工作业绩考核中,要重点汇报和交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情况,有示范和创新意义的改革举措将在全校进行宣传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