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自身建设发展的需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落实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加快建设台州大学”的奋斗目标,根据《高等教育法》、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落实和扩大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管理权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特制定《台州学院2015-2020年专业发展规划》。
一、学校办学定位及发展目标
(一)办学条件
台州学院是省市共管、以市为主的综合性普通本科高校,其前身是台州师专,在发展历程中先后汇聚了台州教师进修学院、临海师范、台州卫校、温岭师范等多所学校。学校现在临海和椒江两地办学,校园总占地面积1500余亩,建筑面积46.5万平方米;拥有馆藏纸质文献185万册,中外报刊2400余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8000余万元。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建立了270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浙江省十大教师教育基地之一。
学校下设14个二级学院,43个本科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000余人,专任教师864人,其中高级职称410人,博士182人。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英国、新西兰、韩国等1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30多所高校开展交流合作。学校秉承“澡身浴德、修业及时”的校训,致力于培养“专业的人、文化的人、世界的人”,建校以来,共为社会培养了45000余名全日制本专科毕业生。2008年,学校以优良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办学水平处于国内同类高校先进行列。
(二)办学定位及发展目标
学校在十多年的本科教学办学过程中,通过教育思想大讨论,以教代会形式通过并确立了“地方性、应用性、综合性、高教性”的办学定位。目前,学校正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积极推进改革创新,大力加强内涵建设,努力培育办学特色,为加快建设台州大学而努力奋斗。
二、专业结构与需求分析
(一)专业结构分析
截止到2014年9月,学校现有本科专业43个,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医学、艺术学十大学科门类,分布在14个二级学院,其中工学类专业16个,占38%;管理学类专业6个,占15%;理学类、教育学类和艺术学类专业分别有4个,各占9%。43个本科专业中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是特设专业,工商管理、旅游管理和临床医学是国家控制专业,其余均为教育部规定的基本专业。专业的种类与分布能较好地适应台州乃至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详见附表)。
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9个,省“十二五”优势专业1个,市区域优势特色专业3个,校级重点专业6个,已初步形成一定的专业特色和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专业设置紧密对接地方主导产业,凸显区域特色
台州目前已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块状经济和产业集群,学校依托台州五大主导产业即交通运输设备、特色机械设备、医药、资源再生和石化等产业对专业体系进行优化,积极拓展与地方产业需求紧密对接的工科类、管理类本科专业,如材料物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等。现有工管类本科专业20个,专业设置与地方主导产业紧密对接,凸显地方性,体现应用性。专业结构布局的调整与优化得到省市领导及兄弟院校的一致肯定和好评。
2.专业集群式发展,十大专业群建设有序推进
学校围绕办学定位,充分整合利用教学资源,按照“行业领域相关、职业岗位相邻、学科基础相同、技术平台相近、实训环节相通”的原则,发挥专业间互为带动的集聚与扩散效应,以若干办学基础好、长线需求大的重点建设专业为核心,实现专业集群式发展,初步形成了医药化工、材料工程、电气信息、机械工程、建筑工程、生物环保、经济管理、教师教育、医学、设计创意”10大专业群,专业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二)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围绕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开发各类急需人才。”同时要“重点培育发展生物、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和核电关联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浙江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强调“围绕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建设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构建产业集聚区,大力培养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及共性技术,能够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的产业人才,大力培养引进熟悉国际规则,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经营管理人才。” 台州市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以“主攻沿海、创新转型”为主线,以“山海秀丽、富裕和谐”为目标,争取在海洋经济、循环经济、城市群构建、社会管理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台州市2014-2015年紧缺人才开发导向目录》中从“人才培养供给”这一紧缺维度看,以下产业或行业的人才是紧缺的,即特色机械装备、石化、休闲工艺礼品、新能源、新材料、金融服务、科学与信息服务、生态农业与食品加工、医药卫生、印刷服务等。面向浙江省及台州市的人才需求,“十三五”期间,学校拓展的机械电子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海洋科学等专业与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新兴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相关,康复治疗学、文化产业管理、金融学、会计学等专业直接服务于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和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均是浙江省及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是学校已有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两个方向之一,汽摩配是台州主导产业之一,温岭市素有“中国工具名城”之称,对切削刀具和表面工程人才求贤若渴,同时随着设在我校的浙江省工量刃具检测与深加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不断推进,成立以刀具材料与表面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为核心的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其条件已经成熟。瞄准台州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实施“机器换人”计划,学校拟设置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随着浙江省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发展海洋经济、循环经济成为重点,学校在已储备若干名海洋生物学、水产养殖等专任教师的基础上,整合化学、生物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的教学资源,拓展海洋科学专业。
《浙江省2013年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3年末,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897.83万人,占总人口的18.63%,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140.16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5.61%,数据表明我省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台州市及周边地区各级医院的康复科、社区康复机构及一些大型集团化医疗服务集团正在积极建设,对康复治疗技术人才有着很大需求;老龄化社会的提前到来,居家康复服务的需求也迅速攀升,增设康复治疗学专业是适应需求。台州市目前拥有各类文化企业4000多家,文化产业年增加值突破100亿元,但由于地理与历史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其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从业人员总量不足20%,专业型的文化生产、服务与管理人才极度匮乏,学校依托现有的汉语言文学、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工商管理等专业,增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台州正在创建浙江省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金融业正成为我市第三产业中增长最快的产业和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未来几年台州金融从业人数年增长率将维持在8%以上,拥有本科学历的人员约占台州金融从业人员的60%;根据调研所得的数据,台州未来每年将需要具有本科学历以上金融人才约2400人左右,人才需求很大,为此,学校拟增设金融学专业。台州是民营经济的发源地之一,随着各类企业规模的持续扩大和管理的日趋规范,市场对会计专业人才尤其是中高端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强劲,而目前会计行业处于低端人才不缺,高级人才告急的阶段,社会普遍认可的会计专业人才应当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扎实的理论功底,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为适应这一需求,学校计划将财务管理专业中的会计方向剥离出来,增设会计学专业。
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包括:生物科学与工程、法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动画、美术学、艺术设计、体育教育,以上专业大部分与2013年的红牌专业相同,这些专业失业量较大、就业率和薪资都较低。2014年本科就业绿牌发展专业包括:建筑学、地质工程、矿物加工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车辆工程、城市规划、船舶与海洋工程、审计学,以上专业大部分与2013年的绿牌专业相同,这些专业的就业率和薪资持续走高。根据这一数据分析,我校绝大部分的本科专业均不是红牌警告的专业,只有极少数专业与红牌警告相关;绿牌发展专业有建筑学、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等,建筑学专业学校于2014年设置,2015年开始招生。
分析人才需求信息,我们认为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符合学校办学定位,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一致或相关,也体现了专业人才发展的趋势。这些需求信息既是学校专业设置的依据,也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努力的方向。
三、专业发展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专业建设与发展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按照“发挥优势、优化结构、对接产业、服务地方”的总体思路,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和专业布局。专业发展重点转向内涵建设,对接地方产业,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产学研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炼和发展优势特色专业,形成较为明显的专业特色,人才培养质量提到显著提升,较好地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适应社会原则。专业建设与发展以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为已任,设置台州及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和改善民生的急需专业,主动对接产业集聚区及区域性主导产业,努力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间的结构平衡和良性互动,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和核心竞争力。
2.坚持以生为本原则。以增强学生的就业创新能力为导向,改革和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采取多样的、灵活的、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扩大学生对专业、课程、教师的自主选择权,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及复合型人才。
3.坚持动态发展原则。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本着有利于学校教学组织的结构优化,有利于校内教学资源的整合,有利于专业特色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培育和彰显,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不断完善专业预警和专业退出机制,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三)专业建设与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专业拓展的数量和速度将放缓,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重心是专业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设置新专业6-7个,通过专业整合、归并或撤销,使专业数净增1-2个,到2020年,学校全日制在校生保持在16000人左右,本科专业控制在45个左右;专业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在建设好现有优势特色专业、重点专业的基础上,根据省市相关要求,争取再建设若干个特色专业、优势专业,若干专业建设水平进入国内同类先进行列。具体目标有:
1.建设合格,分类推进。新设专业按照《浙江省学士学位授权专业评审指标体系》和《浙江省高等学校新专业建设基本要求》建设合格专业。各个层面的专业有重点地推进,促进传统专业在服务地方中寻找新的增长点和发展空间,按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要求加强工科专业建设,探索建立专业质量标准。在有条件的专业推行专业认证和专业评估制度,加强教学资源的整合力度,促进专业协同发展。
2.对接产业,优化结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紧密对接地方主导产业,优先考虑设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服务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以地方需求为导向,在保持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和专业布局。结合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和趋势,从有利于学生就业和人才成长的角度,加快师范类专业的整合与优化发展;从教学资源的共享利用和学科的融合与交叉角度,促进材料类、机械电子类等专业的整合,做精、做强专业或专业类。以专业整合、专业调整或专业撤销等手段,实现专业动态平衡发展。
3.以点带面,树立品牌。开展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深化改革,以专业共建形式切实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品牌,增强服务地方的能力和水平。积极创建特色优势专业,体现台州市区域特色、行业特色和学校发展的特色,在建设过程中要体现人才培养的通用标准与行业标准的有机结合,体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要求。
台州学院2015-2020年专业发展分年度计划表
年 份
|
专业调整、新增计划
|
备注
|
2015
|
1.新增1个:建筑学(082801)
2.减招、停招1-2个专业
|
|
2016
|
1.新增1-2个:机械电子工程(080204),康复治疗学(101005)
2.减招、停招1-2个专业
|
|
2017
|
1.新增1-2个:海洋科学(070701);文化产业管理(120210)
2.减招、停招或撤销1-2个专业
|
|
2018
|
1.新增1-2个:金属材料工程(080405);金融学(020301K)
2.减招、停招或撤销1-2个专业
|
|
2019
|
1.新增1个:会计学(120203K)
2.减招、停招或撤销1-2个专业
|
|
2020
|
专业归并、整合与优化
|
|
四、专业发展主要任务
(一)坚持协同发展,建立动态的专业调整机制
坚持专业协同发展。现有的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材料物理),9个省重点(建设)专业,4个省优势特色专业、3个市级区域优势专业和6个校级重点专业,由于专业建设的层次和水平不同,相应的专业建设要求和目标也各不相同;同时,新设专业、传统专业和优势专业也要坚持分类建设。在分类建设的基础上,加强教学资源整合,推进协同发展,促进专业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
完善专业预警和专业退出机制。综合第一志愿报考率、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学生满意率等多方因素,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逐步完善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对于相关指标连续两年排名在后三位的专业,采取缩减招生计划、隔年招生、停招、直至撤销专业等手段进行合理调整;对一些相关指标不理想的专业采取专业合并、专业整合或专业替换等方式进行优化,进一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人才的就业竞争力。通过专业的动态调整,做到专业发展有增有减,在稳定规模的前提下实现专业的动态平衡发展。同时,不断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加强日常教学管理,推进课堂教学创新,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增强专业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学习和深刻领会《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精神,研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高校招生、专业发展和教学等方面带来的深刻影响,提前研判,提前筹划专业建设与发展,加强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建设与改革措施,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增强专业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重视师资队伍的结构优化和素质提升。根据形势发展调整人才引进政策,加大特聘教授、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建立健全新教师助教、岗位培训、继续教育资助、出国研修资助及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等制度,支持和鼓励教师每年有计划地参加课程进修、攻读学历学位、学术进修或国内外访学等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及时跟踪学科专业发展的前沿。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教师应用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坚持分类管理,不断完善师资培养政策。加大师资培养力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重视发挥学科或学术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坚持服务教学中心工作,向教学倾斜,完善岗位设置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职称评审和薪酬分配政策,充分调动各个类型和层次教师从事教学的积极性。
着力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作用,通过开展教学培训、教学研讨、教学交流、教学咨询和教学评价等工作,实施师道提升、师途帮扶、师能助推和师心解惑四大计划,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三)推进教学创新,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不断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龙头工作,学校启动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修订和优化工作,各二级学院、各专业在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要求的基础上,深入调研用人单位、毕业生和社会各界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实现矩阵,优化课程体系,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具有科学性、前沿性和可操作性。
产学深度融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照卓越人才培养要求,推进若干个与台州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关联的应用型专业对接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鼓励各专业开门办学,以专业共建,或开设试点班的形式,与企业、部门、研究院(所)开展实质性合作。探索综合改革试点机制,鼓励各教学单位在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积极创新。
加强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按照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要求,进一步完善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专业实践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整合课内基础性实验,优化综合设计型实验,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引进新技术、新成果,积极开发开放创新型实验,不断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中的比重,扎实推进实践内容和实践模式的改革创新。以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行动应对信息化的挑战,鼓励和支持教师建设或开设资源公共课、精品视频公开课、微课等多种课程。
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整体优化课程教学体系,明确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推进基础课实施分层分类教学,提高分层分类教学的课程比例。鼓励教师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探索实施大班授课和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鼓励开展翻转课堂教学。以教学模式改革为切入点,系统推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以先实施后认定的方式滚动建设一批示范课程、特色课程,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四)更新教学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及时修订和更新教学管理制度。学校建立和健全了教学运行、教学建设、教学保障、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并将60多个制度汇编成册,使教学管理合法合理、有据可依。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及时修订、更新管理制度,落实《台州学院关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精神,执行并更新教学奖励、教学业绩考核、课堂教学评价、毕业设计(论文)等系列文件,保障和推动教学改革管理工作。
加强过程质量监控,保障教学质量提升。加强日常教学的过程监控,改进教学检查和专项检查评估制度,加强多种形式的定期或不定期教学检查,开展对重要教学环节的专项评估和研讨,及时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各环节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确保基本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使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常态化,建立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建立专业质量标准,结合教育部审核评估指标和省专业建设要求,加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和评价工作。
(五)完善基层教学组织,营造合作与分享的教学文化
健全和完善基层教学组织。加强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各级教学基层组织建设,逐步健全机构、明确职责、完善管理,坚持集体备课、评课,深化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研究。切实发挥各级教学基层组织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核心作用,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构建合作与分享的教学文化,是促进专业建设、专业发展和教学工作无形而有力的抓手。润物细无声处是文化。只有建立良好的教学文化,师生才会熏陶其中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气质,专业教育特色才能得以彰显。教学文化要从健全和完善基层教学组织入手,每位教师都进入相应的课程组、教研组或教学团队;要坚持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坚持新教师岗位培训和助讲制度,坚持科学公正的教学评价和教学考核制度;要倡导知名教授为新生开设研讨课;要树立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本的理念,处理好关爱学生与尊师重教的关系。合作与分享的教学文化,就是要使学校领导、广大干部和教师把目光投向教学,把心思放在教学,把精力投入教学。
五、专业发展保障措施
1.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一直以来非常重视专业建设和发展工作,已形成校院两级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聘请行业、企事业单位和政府管理者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为专业发展按压把脉和指导监督,建立校、院两级的专业发展指导委员会。学校、二级学院在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既要有责权利的分工,又要强调校院、院际之间的协作。
2.加大投入,确保教学经费稳步增长 继续加大对教学建设与改革的投入力度,加大对教学改革所需经费的支持力度,保证教学研究、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和实习等经费的增长不低于学校事业性经费的增长,并逐步建立教学经费与学校事业经费同步增长的长效机制。
3.加强过程监控,确保规划得到有效实施 专业建设与发展是一项教学基础建设,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要发挥专业发展规划的引领与指向作用,科学实施规划,将规划的目标分解成阶段性的任务,在每年的工作中加以落实和推进,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加强规划实施的过程监控与管理,确保规划落到实处。